
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实验班是很普遍的,但是你听说过大学开实验班的吗?山东理工大学就有本科创新实验班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验班。
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产学研结合……这些与生产实践、就业等紧密相关的培养模式已作为工程教育的必然环节,成为山东理工大学的一大办学特色。
立足区域,贴近行业,着力服务山东制造业是山东理工大学一贯坚持的办学定位,为实现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山东理工大学本着专业培养方向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接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开放办学,创新体制,科学发展,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实现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奠定基础。
本科创新实验班:打造精英人才培养模式
机械类创新实验班班长张军至今依然清晰记得,2009年9月25日下午,机械工程学院2009级机械创新实验班举行了开班仪式。 “当时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来这里干什么?将来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现在我们班里的每个人都已经为自己制定好了职业生涯规划。去国外顶尖高校深造,考取国内“985”院校的研究生,进入跨国公司或在国内大型企业任职,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在谈到自己对未来的规划时,这名大一新生显得异常平静和从容。
培养一流本科生
记者了解到,为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拔尖人才,山东理工大学从2009级开始,在本科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设立山东理工大学本科创新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锐意创新、善于协作、人格健全的一流本科毕业生。“2009年,实验班招收了机械和经济两个大类,共80人。其中机械类实验班只招收理科学生40名,经济类实验班则是文理兼收共40名学生。”山东理工大学校长助理邹广德教授向记者谈起了创建实验班的初衷,“大家都知道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怎样在大众化阶段培养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使优秀学生的潜力得以挖掘,才华得以全面发展,是我们学校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精英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几年我校生源质量的不断提升也迫切地要求我们创新教育思路,打造精英人才培养模式。”
选拔条件很苛刻
实验班的学生是如何选拔的?其人才培养模式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实验班学生的选拔条件近乎苛刻!”机械类创新实验班的石龙飞同学向记者讲述了他的选拔经历,“选拔要求主要是成绩要好,还有各方面素质也必须较高,而且选拔的过程也非常公平公正。我们复试的时候,学校在东校区专门封了一栋教学楼,禁止学生和老师携带通讯工具入场,可以说每一个选拔的环节都非常严格。”
实验班的选拔包括报名、初审、复审、面试、录取五个阶段。除了身体健康,积极进取,有团队意识,高考英语、数学成绩在110分这些基本条件外,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学生才可以报名:
高考成绩超过当地重点线以上;高考英语或数学成绩超过135分;高考英语和数学成绩均超过125分;全国奥林匹克竞赛三等奖或省奥林匹克竞赛二等奖以上获得者;获得国家专利或公开发表过机械、经济方面的专业论文。新生入校后可根据报名条件自愿报名,所在院(部)初审,教务处根据报名人数和个人条件确定进入复审学生名单,在全校范围内聘请专家组成考核小组进行复审,而面试的时候不仅包括专家提问,还将进行英语口语测试,最终根据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师资配备最优厚
与严格的选拔制度相对应的,是学校对实验班精良的教学资源配备和在管理上所倾注的巨大精力,机械工程学院教学管理科高军老师向记者介绍到:“实验班拥有自己的固定教室,采用最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学生们自主装饰教室。学院抽调了最优秀的年轻教师小班授课。”
在班级的管理上,实验班实行班主任制和导师制,除每班配1名班主任、辅导员外,还指派有较高学术造诣的教师担任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并且学生们可以跟着导师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全国比赛等等。学校甚至还单独设立了实验班奖学金,有关实验室优先对实验班学生开放,在借阅图书资料方面享受研究生待遇,优先推荐出国(境)留学等,这些优厚的学习条件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验班实行3—6年弹性学制,基本学制4年。实验班实行低年级通识教育和高年级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学习和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低年级强化基础课,在高年级精开专业课。导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李文森副书记告诉记者,学校将实验班作为教学改革的示范基地,探索全新的教育理念、培养体系和管理模式,以人才的高品质赢得社会声誉,使之成为了扩大社会影响的辐射基地。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最优秀工程师
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产学研结合……这些与生产实践、就业等紧密相关的培养模式已作为工程教育的必然环节,成为山东理工大学的一大办学特色。
立足区域,贴近行业,着力服务山东制造业是山东理工大学一贯坚持的办学定位,为实现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山东理工大学本着专业培养方向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接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开放办学,创新体制,科学发展,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实现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奠定基础。
本科创新实验班:打造精英人才培养模式
机械类创新实验班班长张军至今依然清晰记得,2009年9月25日下午,机械工程学院2009级机械创新实验班举行了开班仪式。 “当时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来这里干什么?将来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现在我们班里的每个人都已经为自己制定好了职业生涯规划。去国外顶尖高校深造,考取国内“985”院校的研究生,进入跨国公司或在国内大型企业任职,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在谈到自己对未来的规划时,这名大一新生显得异常平静和从容。
培养一流本科生
记者了解到,为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拔尖人才,山东理工大学从2009级开始,在本科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设立山东理工大学本科创新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锐意创新、善于协作、人格健全的一流本科毕业生。“2009年,实验班招收了机械和经济两个大类,共80人。其中机械类实验班只招收理科学生40名,经济类实验班则是文理兼收共40名学生。”山东理工大学校长助理邹广德教授向记者谈起了创建实验班的初衷,“大家都知道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怎样在大众化阶段培养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使优秀学生的潜力得以挖掘,才华得以全面发展,是我们学校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精英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几年我校生源质量的不断提升也迫切地要求我们创新教育思路,打造精英人才培养模式。”
选拔条件很苛刻
实验班的学生是如何选拔的?其人才培养模式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实验班学生的选拔条件近乎苛刻!”机械类创新实验班的石龙飞同学向记者讲述了他的选拔经历,“选拔要求主要是成绩要好,还有各方面素质也必须较高,而且选拔的过程也非常公平公正。我们复试的时候,学校在东校区专门封了一栋教学楼,禁止学生和老师携带通讯工具入场,可以说每一个选拔的环节都非常严格。”
实验班的选拔包括报名、初审、复审、面试、录取五个阶段。除了身体健康,积极进取,有团队意识,高考英语、数学成绩在110分这些基本条件外,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学生才可以报名:
高考成绩超过当地重点线以上;高考英语或数学成绩超过135分;高考英语和数学成绩均超过125分;全国奥林匹克竞赛三等奖或省奥林匹克竞赛二等奖以上获得者;获得国家专利或公开发表过机械、经济方面的专业论文。新生入校后可根据报名条件自愿报名,所在院(部)初审,教务处根据报名人数和个人条件确定进入复审学生名单,在全校范围内聘请专家组成考核小组进行复审,而面试的时候不仅包括专家提问,还将进行英语口语测试,最终根据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师资配备最优厚
与严格的选拔制度相对应的,是学校对实验班精良的教学资源配备和在管理上所倾注的巨大精力,机械工程学院教学管理科高军老师向记者介绍到:“实验班拥有自己的固定教室,采用最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学生们自主装饰教室。学院抽调了最优秀的年轻教师小班授课。”
在班级的管理上,实验班实行班主任制和导师制,除每班配1名班主任、辅导员外,还指派有较高学术造诣的教师担任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并且学生们可以跟着导师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全国比赛等等。学校甚至还单独设立了实验班奖学金,有关实验室优先对实验班学生开放,在借阅图书资料方面享受研究生待遇,优先推荐出国(境)留学等,这些优厚的学习条件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验班实行3—6年弹性学制,基本学制4年。实验班实行低年级通识教育和高年级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学习和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低年级强化基础课,在高年级精开专业课。导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李文森副书记告诉记者,学校将实验班作为教学改革的示范基地,探索全新的教育理念、培养体系和管理模式,以人才的高品质赢得社会声誉,使之成为了扩大社会影响的辐射基地。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最优秀工程师
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议,宣布该项计划正式启动实施。国务院有关部委、中国工程院、首批试点的61所高校代表参加了启动会。山东理工大学作为唯一一所入围“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山东省属高校参加了启动会。
据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国家教育部主动服务国家“走新型化工业道路”和“走出去战略”需要,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旨在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已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山东理工大学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首批试点院校之一。
近日,山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杜瑞成带领学校相关单位负责人和部分骨干教师赴沂南县临沂开元轴承有限公司考察,就学校承担的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与公司进行交流,这标志着山东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全面启动。
据了解,山东理工大学今年开设“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验班,实验班3个专业均采用新生入校后在本专业考核选拔的方式,每个专业选拔40名学生。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采矿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个专业,均为我校国家级和省级特色本科专业,并有相应的硕士学位授予权。” 山东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
实验班采用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实行本科工程型、硕士工程型两段制的工程师培养体系。本科工程型工程师培养模式为4年制本科,“3+1”模式,即在校学习3年,在企业学习实践和毕业设计累计1年。硕士工程型工程师培养模式为2年制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即“1+1”模式。学生本科毕业后,通过保送或考试攻读工程硕士,在校累计学习1年,在企业累计顶岗1年,同时完成学位论文。
探索教育新路培养创新人才
从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教育发展新路的这一系列举措中,我们不难看出山东理工大学所坚持的正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和谐发展之路。
山东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葛文庆介绍,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形成了“立足山东制造业,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方向,创新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在5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将服务地方的理念融入办学实践,积极构筑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着力服务山东制造业,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引领方面贡献突出,在地方和行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学校得到了地方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长期坚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山东理工大学形成了重基础、重实践、重能力的“三重”教学传统,以及大力推动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五项举措”,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也成为学校始终不渝的办学思路,是学校长足发展的生命线。”葛处长表示。
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处在蓬勃发展之中的山东理工大学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办学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突出重点,统筹兼顾,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师资特色、科研特色,立足区域,贴近行业,靠鲜明特色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山东理工大学校长张新义教授在教学工作会议上讲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区域,贴近行业,通过毕业这一“出口”研究人才培养规律,致力于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探索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精英型人才的培养途径,不断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以及定制式、CDIO工程教育、软件外包服务工程等形式的人才培养工作,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期待着,山东理工大学第一批本科创新实验班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验班的学生早日成才!
我们有理由相信,山东理工大学一定会为中国打造一流本科生、培养最优秀的工程师探索出一条科学的教育发展新路!(鲁中晨报记者 张敏 通讯员 李兆滨)
据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国家教育部主动服务国家“走新型化工业道路”和“走出去战略”需要,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旨在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已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山东理工大学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首批试点院校之一。
近日,山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杜瑞成带领学校相关单位负责人和部分骨干教师赴沂南县临沂开元轴承有限公司考察,就学校承担的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与公司进行交流,这标志着山东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全面启动。
据了解,山东理工大学今年开设“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验班,实验班3个专业均采用新生入校后在本专业考核选拔的方式,每个专业选拔40名学生。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采矿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个专业,均为我校国家级和省级特色本科专业,并有相应的硕士学位授予权。” 山东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
实验班采用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实行本科工程型、硕士工程型两段制的工程师培养体系。本科工程型工程师培养模式为4年制本科,“3+1”模式,即在校学习3年,在企业学习实践和毕业设计累计1年。硕士工程型工程师培养模式为2年制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即“1+1”模式。学生本科毕业后,通过保送或考试攻读工程硕士,在校累计学习1年,在企业累计顶岗1年,同时完成学位论文。
探索教育新路培养创新人才
从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教育发展新路的这一系列举措中,我们不难看出山东理工大学所坚持的正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和谐发展之路。
山东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葛文庆介绍,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形成了“立足山东制造业,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方向,创新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在5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将服务地方的理念融入办学实践,积极构筑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着力服务山东制造业,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引领方面贡献突出,在地方和行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学校得到了地方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长期坚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山东理工大学形成了重基础、重实践、重能力的“三重”教学传统,以及大力推动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五项举措”,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也成为学校始终不渝的办学思路,是学校长足发展的生命线。”葛处长表示。
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处在蓬勃发展之中的山东理工大学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办学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突出重点,统筹兼顾,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师资特色、科研特色,立足区域,贴近行业,靠鲜明特色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山东理工大学校长张新义教授在教学工作会议上讲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区域,贴近行业,通过毕业这一“出口”研究人才培养规律,致力于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探索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精英型人才的培养途径,不断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以及定制式、CDIO工程教育、软件外包服务工程等形式的人才培养工作,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期待着,山东理工大学第一批本科创新实验班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验班的学生早日成才!
我们有理由相信,山东理工大学一定会为中国打造一流本科生、培养最优秀的工程师探索出一条科学的教育发展新路!(鲁中晨报记者 张敏 通讯员 李兆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