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带着残疾母亲上大学——记山东理工大学乔楚涵

时间:2013-06-12浏览:14

  [提要]乔楚涵是山东理工大学的一名学生,自幼丧父。艰辛的生活使她更加坚强,为照顾身患残疾的母亲,她勇挑重担,带着母亲上大学。在校期间,成绩优异,曾荣获2011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国家励...
  乔楚涵是山东理工大学的一名学生,在校期间,成绩优异,曾荣获2011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奖励。平凡的身份背后却有着不平凡的成长经历。
  乔楚涵自幼丧父,从小与母亲相依为伴。然而不幸的是早年的一次意外事故造成母亲肢体高位截瘫,被鉴定为一级残疾,生活难以自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乔楚涵自幼懂事,和母亲相互依靠、彼此温暖、互相支撑着走过了最艰难困苦的日子。家庭的特殊使她很早就明白人不能依靠别人而活,而是应该学会担当责任,她变得自强,自立。困境中的家庭让她过早地开始担当,她由此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顶梁柱,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
  光阴似箭,回顾成长,有很多东西却在她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一个单亲家庭,家对她而言就是她与母亲两个人的总和。母亲的车祸使母亲永远的失去了再次站起来的权利。从小时候起,因为供血不足的母亲腿一年四季都是冰凉的,更可怕的是母亲对疼痛感觉的丧失,经常不小心弄破了皮肤,等过了好几天伤口开始恶化才会被发现,再加上伤口愈合速度慢,很长时间都不能下床,生活无法自理。政府低保成了唯一的经济来源和生活的希望。
  尽管生活非常艰辛,但她从来没有放弃求学的希望,因为她知道只有知识才能够改变命运。为了省钱读书,她会在集市转好几遍,只为买到最便宜的蔬菜水果;她会乐呵呵的在别人送的衣服里面挑选自己适合的;为了省下车费,骑两个小时的自行车回家。初一暑假,在一家编织袋厂有了她人生中第一次的打工经历。因为年纪小做不了换丝、扎线等技术活,只能干最简单同时也是最累最难挣钱的工作---套编织袋。工作时前面有一个铁架子,先把塑料薄膜套上,再把编织袋套上,接着再把两个袋子的下口对其,向上卷起,最后把它们同时拿下来,一个袋子就套好了。每套这么一个袋子可以挣到一分钱,每100个袋子为一组,共1元钱。正是炎热的时候,但车间里并没有电扇,艰苦的工作条件好几次她都觉得自己快要被热晕了,浑身上下酸痛无力,但她并没有放弃,想凭借自己的努力赚钱贴补家用。她不怕苦不怕累,也不怕人家看不起,因为她始终坚信当她朝着自己的目标奋勇向前时,便一定可以获得成功!今天,她们的生活是穷困的,但她自信终有一天她会给母亲幸福富足的生活。
  2011年夏天高考结束后,没有预期中的兴奋,取而代之的是迷惘与失落。她当时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资金问题,长时间以来家里的收入来源只是依靠民政上的补助,基本生活尚且艰难,大学学费更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二是母亲无人照料的问题。当时她几次想放弃读大学,不是因为害怕困难,而是她想早点挣钱,好好照顾母亲。但是母亲不许她那么做,她始终相信要想彻底改变家中状况,绝对不是早干几年活就能解决的,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楚涵毅然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
  她在学校旁租了一间房子,跟母亲住进去,开始了她们的新生活。由于母亲的腿部血液循环不好,容易造成肌肉萎缩,因此她常常抽时间给母亲做腿部按摩,以促进血液流通。每天回到家后她喜欢跟母亲讲学校里的事情,让她了解她每一天的生活,缓解母亲的孤单。
  同时她还利用课外时间打工,给商场做促销,分发传单等。今年寒假她在一家饭店打工,为了多挣点钱,除夕夜包括整个过年期间没有休过一个假。每天工作结束后,身上累得好像就要散架一样,但是她一直坚持着。
  她一直相信贫穷并不可怕,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摆脱的一天。孝心很重要,父母之恩是她们这一生最应珍重的,爱她们的父母,其实就是对自己最好的爱!
  带着瘫痪在床的母亲上大学,乔楚涵虽然生活在在贫困中,但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成长的记忆,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齐鲁网》 (2013-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