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个小时,3600余公里的路程,从山东到新疆,而这仅仅是山东理工大学第十二批志愿者其中的一条路线。西藏,青海,山东西部,不同的路程却都有一颗甘于奉献的火热的心。在6月24日欢送2014年西部志愿者座谈会上,20名志愿者向学校领导表示“我们都准备好了,只等一声令下”。
山东理工大学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的火炬传递到他们手上已是第十二个年头,20名大学生在毕业季的尾声以西部志愿者的身份开启了另一段与大多数人不同的追梦旅程。有担心,有规劝,甚至有不理解,但他们依然满怀着那份服务西部的热忱一往无前。
法学院刘正聪曾担任该校青春在线网站编辑部主任,在决定成为一名西部志愿者之前,他收到了凤凰网编辑的录用通知。心仪已久的编辑工作,家里的独子,父母的担心,西部梦,在最难抉择的时候他想起了大二去农村支教的情景,“热情的老乡端给我们的热腾腾的饺子,临别时被孩子们紧紧围住让我们一定还来的声声呼唤。”虽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但他希望自己能够给他们打开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来自农村的他能够深刻理解寒门学子的渴望。座谈会上,他说:“没有母校的培养不会有他的今天,虽不知道实际工作后的情况,但我相信自己能够经得住考验。我会用谦卑的态度尽快熟悉工作。”
外国语学院张家昭也面临着同样的抉择。在去年11月份山东理工大学2014届毕业生第一次大规模招聘会上,他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今年1月8日签约并开始实习。但在实习期间他一直关注西部志愿者的招募情况,学校举行“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优秀西部志愿者先进事迹宣讲会时,在外地实习的他特意打电话请同学替他去听,也就是在电话里,他了解到了志愿者们的事迹,也坚定了报名参加西部计划的决心。张家昭说:“实习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工作方法也更加真实地认识了社会。但我知道有些事现在不做可能以后一辈子也没机会做了。”所以他毅然辞掉工作报名西部计划,最终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一名西部志愿者。在校期间张家昭曾任班长、院社联主席等职,参与组织过多次活动,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学校的培养和实习的经历让他更有信心服务好西部。
今年还有一位来自新疆的商学院志愿者冯瀚超,家长希望他能够跳出西部,在更加繁荣的东部找一份好工作,但他最终说服家长成为了一名西部志愿者。他说东西部的差距是实实在在的,希望自己能够在西部在自己的家乡有所贡献,回报这个养育他的地方。来自美术学院的郝淑岭说:“在校期间我受到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多项的资助,让我可以顺利完成学业,而现在正好有这个机会让我去回馈社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也许回报的路程不近,但那颗心早已与祖国西部紧紧相依,希望这些新鲜年轻的理工学子能够为祖国西部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今年还有一位来自新疆的商学院志愿者冯瀚超,家长希望他能够跳出西部,在更加繁荣的东部找一份好工作,但他最终说服家长成为了一名西部志愿者。他说东西部的差距是实实在在的,希望自己能够在西部在自己的家乡有所贡献,回报这个养育他的地方。来自美术学院的郝淑岭说:“在校期间我受到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多项的资助,让我可以顺利完成学业,而现在正好有这个机会让我去回馈社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也许回报的路程不近,但那颗心早已与祖国西部紧紧相依,希望这些新鲜年轻的理工学子能够为祖国西部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校党委副书记谭秀森在听完志愿者发言后,深有感触地说:“青年应该把个人发展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这样的理想才丰满,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青年人责无旁贷。”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寄语广大青年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希望大家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要虚心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提高服务本领;注重品德修养,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与国家的关系,学会与人合作,积极融入团队,实现共同发展;提高判断力、鉴别力,培养辨别是非以及在重大问题面前进行正确选择的能力;既要心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干实事、做贡献。
自2003年以来,山东理工大学已有336人被录取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投身西部建设,为西部人民送去了青年学子的深情厚意,成为了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好评。带着母校的关怀和嘱托,广大志愿者秉承厚德、博学、笃行、至善的校训,扎实工作,敬业奉献,涌现出了获得第八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的孙书岭以及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亲切接见并给以高度评价的景钢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典型。
远行本是一个浪漫的梦想,但此次的西行却是一次现实的旅程,他们将在西部土地上奏响毕业后历练青春的第一个强音。即使现在还是未知的旅程,他们在前进的路上将再次鼓满双翼,重新翱翔。“即使个人力量薄弱,但青春也不应在平淡中度过,激情燃烧,意气风发,挥斥方遒这才是青春的模样,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中国青年网 2014-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