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丝绸史》一书,是山东理工大学姜颖老师经过多年潜心研究而撰作的一部学术专著, 2013年 12月,由齐鲁书社正式出版。从纵向看,山东蚕桑丝绸业的发展水平、生产技术不断提高,明清时代山东柞蚕业的生产引领全国潮流,民国时期,山东出现了蚕桑丝绸业生产的再度辉煌,完成了蚕桑丝绸业生产方式从手工到半机械化、再到机械化操作的转变。客观准确地勾勒出了山东蚕桑丝绸业由盛而衰、再由衰到复兴的发展变化曲线,既令人惊异于山东蚕桑丝绸业的繁盛,又让人扼腕长叹山东蚕桑丝绸业的衰退和全国中心地位的丧失,同时也给读者以鉴古明今的启迪。
《山东丝绸史》一书,是山东理工大学姜颖老师经过多年潜心研究而撰作的一部学术专著,2013年12月,由齐鲁书社正式出版。
《山东丝绸史》一书,是山东理工大学姜颖老师经过多年潜心研究而撰作的一部学术专著,2013年12月,由齐鲁书社正式出版。
该书具有填补山东丝绸史研究空白的意义。自古以来,山东就是我国蚕桑丝绸业发展的重要区域。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山东蚕桑丝绸业的研究却不够深入和系统,此前尚未见从古迄今纵述山东丝绸业发展史的专著。这是首部对山东丝绸史的发展概貌和演化轨迹进行全面系统探讨的通史性专著,弥补了现代学术界对山东丝绸业发展史研究的不足。
该书按时间线索,系统全面地梳理了自新石器时代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山东蚕桑丝绸业发展演变的历史,并对山东蚕桑丝绸业发展的历史进行了科学的分期和定位。全书共分八章,既系统全面地梳理了各个时期山东蚕桑丝绸业的生产状况、生产技术、丝织品的种类及贸易等方面的状况,勾勒了山东蚕桑丝绸业发展的脉络与轨迹,又客观地分析了山东蚕桑丝绸业盛衰发展变化的原因。
山东地处温带,三面环海,内部高山、丘陵、平原,以及河流湖泊纵横交错,无论气候、土壤,还是地形地貌,都非常适宜于蚕桑丝绸业的发展。从考古发掘情况看,早在新石器时代,山东就出现了许多纺织工具、布纹痕迹,甚至出现了绘有柞栎叶脉印痕和似蚕形刻纹的器物。据《尚书·禹贡》记载,夏朝时全国所划分的九州中,有六州进贡丝织品,其中就包括青州、兖州和徐州。而当时的青州和兖州的全部、徐州的一部分即相当于今日山东地区。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是山东蚕桑丝绸业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尽管当时的黄河中游及长江流域的蚕桑丝绸业也很发达,但是,当时相当于今山东地区的蚕桑丝绸业一直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如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齐国的崛起,以及“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 史记·齐太公世家》)、“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政策的确立,山东出现了“冠带衣履天下”(《 史记·货殖列传》)的局面,出现了齐纨鲁缟等著名丝织品,《史记·韩长孺列传》中即有“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之说,直到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中还有“齐纨鲁缟车班班”的描述;秦汉时期,政府在临淄设有专为皇室生产不同季节所用服饰的三服官,当时有“齐、鲁千亩桑麻”(《 史记·货殖列传》)和“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 论衡·程材篇》)等说法。这些足以表明,当时蚕桑丝绸业成为山东的一种重要行业,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自魏晋南北朝起,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山东的蚕桑丝绸业中心地位有所动摇。隋唐宋元时期,山东的蚕桑丝绸业地位逐步下降,不仅与北方的河南、河北两地等量齐观,而且面临着来自南方丝绸业的挑战;明清时期,山东的蚕桑丝绸业地位进一步下降,全国的蚕桑丝绸业中心正式转移到了江浙地区太湖流域一带、广东珠江三角洲、四川地区。但同时,从横向看,山东仍为全国蚕桑丝绸业的重要基地之一;从纵向看,山东蚕桑丝绸业的发展水平、生产技术不断提高,明清时代山东柞蚕业的生产引领全国潮流,民国时期,山东出现了蚕桑丝绸业生产的再度辉煌,完成了蚕桑丝绸业生产方式从手工到半机械化、再到机械化操作的转变,生产工具从大纩(框)丝到小纩丝、再到机械丝的发展历程,动力从人力到半人力、再到蒸汽动力的三大转变。
综观《山东丝绸史》一书,感觉具有细致严谨、资料翔实、考述精审、客观平实等特点。首先,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山东”的地理范围进行了较细致、准确的考察和界定。由于历史上“山东”这一概念含义丰富,在不同历史时期,山东的地理范围都有不同的变化。而作为一个省份名称,直到金代才正式出现。本书以今天山东省的地理范围为基础,根据大量的正史和方志记述对不同历史时期山东省地理范围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较详细的考察和界定。其次,遵循论从史出、无征不信的原则,本书中的许多论述都以大量历史资料为基础,考证精审,持之有据、言之成理。书中引用的文献资料、考古资料达数百种,由此可见引用材料之丰富。再次,本书的论述大都能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平实。客观准确地勾勒出了山东蚕桑丝绸业由盛而衰、再由衰到复兴的发展变化曲线,既令人惊异于山东蚕桑丝绸业的繁盛,又让人扼腕长叹山东蚕桑丝绸业的衰退和全国中心地位的丧失,同时也给读者以鉴古明今的启迪。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