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18日,2015年中国环境哲学与环境伦理学年会暨全国“传统思想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理工大学召开。研讨会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专业委员会、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主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生态哲学思想史”课题组协办,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承办。国家环保部宣教司刘友宾巡视员、中国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卢风教授、中国环境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叶平教授、中共中央党校乔清举教授、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都光珍教授,以及来自全国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刘友宾巡视员从文化建设维度,梳理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历程,重点对“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生态文明、新修订的环保法、生态文化等进行了解读。他指出,环境保护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建设是促进环保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视。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化思想资源,加强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推出生态文化精品力作,是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面。
研讨会从传统生态思想文化、环境哲学理论、生态文明建设及对策三方面主题进行了研讨。
1、传统生态思想文化方面
传统生态思想文化方面,众多专家学者探讨了传统生态思想的一般原则和基本理念,如卢风教授着重论述了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追求与内向超越路径,盖光教授从“道生”的角度探讨中国生态智慧的哲学基础,余泽娜探讨了中国传统生态伦理道术相济特征,许多学者围绕传统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观念的内涵及其生态意义进行了探讨;很多论文对儒家、道家、佛教思想的生态意义进行了诠释与论述,如乔清举教授论述了儒家生态哲学的基本原则与理论维度,刘魁教授论述了《周易》盛德价值观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价值,陈红兵教授探讨了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张连国教授论述了《庄子》生态存在论及其人论的内涵,姚洪越比较了佛教自然观与基督教自然观的异同;此外,还有学者从传统农耕文化的生态价值、中医生态思想、回族生态文化、草原文化的生态维度等不同方面,对传统生态思想文化进行了论述。
卢风教授指出,在当前传统思想文化合理复兴的背景下,传统思想文化能否为环境哲学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文化资源,能否帮助解决中国环境问题,是值得研究的论题。卢风教授认为,“天人合一”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人之超越性追求上,儒家将内向超越即德行、境界和智慧的超越放在优先地位。但儒家的内向超越又并没有封闭于自我,而是注重向自然学习,追求天人合一境界。儒家天人合一及内向超越的追求,与现代西方主客二元的世界观、以及将工商、技术放在优先位置的外向超越迥然不同,因而对于反思、超越现代性具有启迪意义。
乔清举教授介绍了儒家生态哲学思想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生态哲学思想史”的情况。他认为任何一种思想学说如果认识不到人类生存的生态制约,很难说是完善和深刻的。在历史上,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贞下起元,历久弥新,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即是传统儒家、道家、佛教生态意识维持了中华民族生存地区的自然环境。儒家生态思想包含宗教、道德、政治三个维度,这三方面维度在动物、植物、土地山川保护方面均有具体体现。
陈红兵教授从四方面阐述了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树立尊重自然过程、秩序、趋势的观念具有现实意义;道家“虚静”观念中蕴含的整体性思维,要求生态治理应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出发;道家“因循为用”观念对于我们树立尊重和顺应百姓及万物自然本性,尊重、继承传统有益生态环保的民俗,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黄老道家“名正法备”思想对于今天环保法建设的整体性思维,和落实各级官员环保职责具有启迪意义。
2、环境哲学理论
环境哲学理论研究方面,主要包含两方面主题,一是对西方相关环境哲学理论的述评,如郇庆治对生态自治主义思想内涵及性质的论述,包庆德对莱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控制自然理论的研究,陈爱华对福斯特生态正义思想的解读,李丽对岩佐茂环境哲学的全球化向度的探讨,张卫对美国“田野哲学”的介评等等;二是对环境哲学相关论题的探讨。如曹孟勤关于人在自然面前的正当性身份研究,郑慧子对环境哲学科学基础——生态学确定性的质疑,肖显静关于转基因技术伦理拒斥的正当性分析,曹顺仙等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三维化诠释等等。
曹孟勤教授认为,人的社会身份不仅表现在他人面前,同样也呈现于自然世界面前。人类面对大自然为自身所确认的身份不同,对自然所采取的态度和行为就不一样,所承担的责任就会有差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确认一种合理的身份。
郑慧子教授指出,生态学不仅是环境哲学赖以发展的思想源泉,而且还是环境哲学是否具有合理性的科学基础和根据。然而,生态学的科学性质直到目前在科学共同体中还依然处在悬疑之中。因此,加强生态学的这一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应当被视为环境哲学研究的一个新任务和新方向。
王晓路指出,环境哲学虽然拓展了人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视角,但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相比,不可能是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新的哲学范式。展开环境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比较研究,借鉴环境哲学的话语体系和批判精神,既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解范式的深化和转型,也有助于环境哲学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路径。
张卫指出,“田野哲学”是在“新自由主义”的时代语境下关于如何进行哲学研究的元哲学层面的思考。田野哲学主张对哲学进行“去学科化”,提倡“跨学科”的研究模式和“自下而上”的研究进路,增进哲学的社会参与度。其主张和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如何从事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现实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现实生态文明建设,研讨涉及的内容很广泛,有宏观方面的论述,如叶平教授论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时代特点及其理论前提,解保军教授论述了环境悬崖危机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的新契机,丁宪浩、周兰珍突出了公众参与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朱伯玉教授、白洋博士关于当前环保法相关议题的探讨等等;研讨内容还涉及到环境宣传教育、企业绿色发展等一般话题;比较专门的议题还有民间环保组织发展现状、汽车消费及道路交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居民低碳生活的现状、影响因素等;曹水群教授、董军博士的论文则涉及到当前备受关注的邻避抗争话题。
刘友宾巡视员从文化建设维度,梳理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历程,重点对“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生态文明、新修订的环保法、生态文化等进行了解读。他指出,环境保护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建设是促进环保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视。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化思想资源,加强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推出生态文化精品力作,是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面。
研讨会从传统生态思想文化、环境哲学理论、生态文明建设及对策三方面主题进行了研讨。
1、传统生态思想文化方面
传统生态思想文化方面,众多专家学者探讨了传统生态思想的一般原则和基本理念,如卢风教授着重论述了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追求与内向超越路径,盖光教授从“道生”的角度探讨中国生态智慧的哲学基础,余泽娜探讨了中国传统生态伦理道术相济特征,许多学者围绕传统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观念的内涵及其生态意义进行了探讨;很多论文对儒家、道家、佛教思想的生态意义进行了诠释与论述,如乔清举教授论述了儒家生态哲学的基本原则与理论维度,刘魁教授论述了《周易》盛德价值观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价值,陈红兵教授探讨了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张连国教授论述了《庄子》生态存在论及其人论的内涵,姚洪越比较了佛教自然观与基督教自然观的异同;此外,还有学者从传统农耕文化的生态价值、中医生态思想、回族生态文化、草原文化的生态维度等不同方面,对传统生态思想文化进行了论述。
卢风教授指出,在当前传统思想文化合理复兴的背景下,传统思想文化能否为环境哲学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文化资源,能否帮助解决中国环境问题,是值得研究的论题。卢风教授认为,“天人合一”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人之超越性追求上,儒家将内向超越即德行、境界和智慧的超越放在优先地位。但儒家的内向超越又并没有封闭于自我,而是注重向自然学习,追求天人合一境界。儒家天人合一及内向超越的追求,与现代西方主客二元的世界观、以及将工商、技术放在优先位置的外向超越迥然不同,因而对于反思、超越现代性具有启迪意义。
乔清举教授介绍了儒家生态哲学思想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生态哲学思想史”的情况。他认为任何一种思想学说如果认识不到人类生存的生态制约,很难说是完善和深刻的。在历史上,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贞下起元,历久弥新,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即是传统儒家、道家、佛教生态意识维持了中华民族生存地区的自然环境。儒家生态思想包含宗教、道德、政治三个维度,这三方面维度在动物、植物、土地山川保护方面均有具体体现。
陈红兵教授从四方面阐述了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树立尊重自然过程、秩序、趋势的观念具有现实意义;道家“虚静”观念中蕴含的整体性思维,要求生态治理应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出发;道家“因循为用”观念对于我们树立尊重和顺应百姓及万物自然本性,尊重、继承传统有益生态环保的民俗,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黄老道家“名正法备”思想对于今天环保法建设的整体性思维,和落实各级官员环保职责具有启迪意义。
2、环境哲学理论
环境哲学理论研究方面,主要包含两方面主题,一是对西方相关环境哲学理论的述评,如郇庆治对生态自治主义思想内涵及性质的论述,包庆德对莱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控制自然理论的研究,陈爱华对福斯特生态正义思想的解读,李丽对岩佐茂环境哲学的全球化向度的探讨,张卫对美国“田野哲学”的介评等等;二是对环境哲学相关论题的探讨。如曹孟勤关于人在自然面前的正当性身份研究,郑慧子对环境哲学科学基础——生态学确定性的质疑,肖显静关于转基因技术伦理拒斥的正当性分析,曹顺仙等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三维化诠释等等。
曹孟勤教授认为,人的社会身份不仅表现在他人面前,同样也呈现于自然世界面前。人类面对大自然为自身所确认的身份不同,对自然所采取的态度和行为就不一样,所承担的责任就会有差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确认一种合理的身份。
郑慧子教授指出,生态学不仅是环境哲学赖以发展的思想源泉,而且还是环境哲学是否具有合理性的科学基础和根据。然而,生态学的科学性质直到目前在科学共同体中还依然处在悬疑之中。因此,加强生态学的这一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应当被视为环境哲学研究的一个新任务和新方向。
王晓路指出,环境哲学虽然拓展了人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视角,但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相比,不可能是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新的哲学范式。展开环境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比较研究,借鉴环境哲学的话语体系和批判精神,既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解范式的深化和转型,也有助于环境哲学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路径。
张卫指出,“田野哲学”是在“新自由主义”的时代语境下关于如何进行哲学研究的元哲学层面的思考。田野哲学主张对哲学进行“去学科化”,提倡“跨学科”的研究模式和“自下而上”的研究进路,增进哲学的社会参与度。其主张和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如何从事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现实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现实生态文明建设,研讨涉及的内容很广泛,有宏观方面的论述,如叶平教授论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时代特点及其理论前提,解保军教授论述了环境悬崖危机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的新契机,丁宪浩、周兰珍突出了公众参与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朱伯玉教授、白洋博士关于当前环保法相关议题的探讨等等;研讨内容还涉及到环境宣传教育、企业绿色发展等一般话题;比较专门的议题还有民间环保组织发展现状、汽车消费及道路交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居民低碳生活的现状、影响因素等;曹水群教授、董军博士的论文则涉及到当前备受关注的邻避抗争话题。
叶平教授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要求和部署,顺应了生态时代科技——经济发展观、时代哲学观和文化观等观念的变革趋势。认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应树立“自然界最懂自然”的信念,学习“生物利益的自保护性”智慧,吸取大自然报复的教训;应树立有机整体论的思维方式。
解保军教授认为,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面临的“环境悬崖”状况,将促使经济与环境关系发生“哥白尼革命”式的新变化,将人们从唯GDP崇拜的疯魔中唤醒,促使人们发展观产生新变化,促使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期待和诉求有新提高。
关于邻避抗争,曹水群教授着重从政府决策、宣传、沟通、经济补偿、政策优惠等方面论述了林碧矛盾的和谐解决;董军博士则认为,邻避抗争表面上看,是驻地居民为了抵制项目可能带来的污染而进行的具有明确针对性的抗争,但究其实质,乃是一部分居民对邻避设施可能带来的环境非正义的抗争,是对环境权益与负担不公正分配的抗争,因此,对于邻避抗争,应着重从程序正义、分配正义、承认正义三个维度协商、处理、应对。
专家学者围绕传统生态思想文化、环境哲学理论、生态文明建设及对策三方面主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讨。经过两天的会议研讨,大家达成共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蕴含有丰富的生态思想文化资源,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出发,考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生态意蕴,对于促进人们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积极意义。
解保军教授认为,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面临的“环境悬崖”状况,将促使经济与环境关系发生“哥白尼革命”式的新变化,将人们从唯GDP崇拜的疯魔中唤醒,促使人们发展观产生新变化,促使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期待和诉求有新提高。
关于邻避抗争,曹水群教授着重从政府决策、宣传、沟通、经济补偿、政策优惠等方面论述了林碧矛盾的和谐解决;董军博士则认为,邻避抗争表面上看,是驻地居民为了抵制项目可能带来的污染而进行的具有明确针对性的抗争,但究其实质,乃是一部分居民对邻避设施可能带来的环境非正义的抗争,是对环境权益与负担不公正分配的抗争,因此,对于邻避抗争,应着重从程序正义、分配正义、承认正义三个维度协商、处理、应对。
专家学者围绕传统生态思想文化、环境哲学理论、生态文明建设及对策三方面主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讨。经过两天的会议研讨,大家达成共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蕴含有丰富的生态思想文化资源,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出发,考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生态意蕴,对于促进人们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积极意义。
(光明网 2015-10-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新民网等网站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