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中国县域经济报〗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6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我国网民总数已达6.68亿人。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新时期大学生,已将网络作为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内容。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网络一方面带给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便捷,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中各种思潮良莠不齐,极易对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产生误导。网络传播的互动性、综合性、开放性、选择性等特点,更是对单向性的传统传播优势形成冲击,使得其影响呈式微之势。美国未来科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甚至预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这话虽有些夸张,但绝非危言耸听。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有效占领网络舆论主阵地,牢牢把握高校思想舆论工作主动权?
  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2014年12月28日,在第23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山东理工大学交流材料《构建“六位一体”网络矩阵,不断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作为典型经验材料入编会议资料。今年6月10日,在山东省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山东理工大学以《完善网络思想舆论平台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为题,作了典型发言,引发较大反响。
  山东理工大学以强烈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面对挑战 主动出击
  “我们学校新闻网站上发布了一条重要新闻,快来看一下。”
  “我们老师的博客上又推出了一篇好文章,看完很受启发。”
  ……
  进入新世纪,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博客、QQ群、飞信、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纷纷涌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近年来智能手机的普及,更是让“指尖了解世界”成为大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
  新媒体就是新的思政工作阵地,只有主动出击,善假于物,方能占得先机。为此,山东理工大学牢固树立阵地意识,有效利用各类网络载体,逐步构建起了涵盖网站、博客、微博、微信、飞信、QQ群等“六位一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六大媒体各展其长,形成了覆盖全体学生的网络矩阵。
  矩阵虽已形成,但要发挥出更大作用,还要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之路,充分借力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这是因为,新媒体尽管原创内容丰富,但品质却往往难以保证,周期也不稳定;而传统媒体虽形式欠灵活,却仍是主流价值倡导、正确舆论传播的主要力量。
  融合发展,内容建设是根本。于是,在学校的精心组织下,特色栏目、优秀文章不断涌现:特色网站推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稷下大讲堂”“齐鲁文化”“心灵之约”“道德星空”等栏目;各类博客中,《我们沐浴着爱的阳光》《既要大力弘扬正能量,又要坚决消灭恶能量》《恋爱心理学,一个都不能少》《为什么不喜欢学习》等优秀博文,不断发出主流声音;各类微博、微信中“职能部门与学生面对面”“心理咨询”“辅导员交流”等栏目发挥着良好的交流沟通作用;QQ空间原创作品受到学生点赞。
建设队伍 培养骨干
  刘杰,曾任搜狐汽车事业部区域内容总监、搜狐移动新媒体专业顾问,笨鸟网、车图腾创始人,现任AutoKol联合创始人、媒体事业部总经理。
  李燕,曾任搜狐新闻客户端用户运营主管、搜狐集团市场部公关主管,现为更生之火校友基金创始人、执行事务合伙人,I律师创始人兼CEO。
  马智,曾任搜狐网搜狐教育频道编辑、腾讯网腾讯教育频道编辑,腾讯精品课运营负责人。现为北京爱天平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股东、I律师联合创始人。
  喻雯,现为齐鲁晚报记者、齐鲁晚报网编辑。
  ……
  这些从山东理工大学走出的优秀学子,在校期间曾经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网站学生编辑”“校报学生记者”,曾经的校内媒体工作经历,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从容不迫。而这几名同学,仅仅是因从事校内媒体而受益的几个代表,和他们有类似经历而收获颇丰的学生还有很多。
  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一支具有互联网思维、适应新的传播业态、信得过、用得上的媒体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学校在建立新媒体的同时,就制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制度,不仅明确要求思政工作人员,要迅速熟悉并熟练掌握运用新媒体,解决“本领恐慌”问题;还明确工作职责,提出具体要求,并提供支持保障。目前,一支以辅导员、管理人员、思政课教师、班级导师等组成的专职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已经初步建起,他们创建博客、微博、网站,撰写好文章,传递正能量,运用飞信、QQ群为学生解疑释惑、排忧解难。
  新媒体建设既需要教师的组织引领,也需要学生骨干的有力支撑。学校充分发挥青年学生思维灵活、创新意识强等优势,加强校院两级网络思政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侧重于活动策划、内容设计和舆情引导,使一批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升。目前,活跃在各类网络平台上的学生骨干就有近500人,而从“青春在线”网站,更是走出了17批700人左右的网站编辑、记者。这些网络业务能手,毕业后不少人成为包括搜狐、腾讯等各大门户网站和新媒体平台的业务骨干。
选树典型 思想引领
  农业工程学院教授李宏军热情付出,教学生学有所获,帮同事教有所长,带系部业有所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国昌勇于担当,为学科专业建设“添砖加瓦”,为青年教师成长“铺路搭桥”,为学生全面发展“加油助力”;辅导员群体肩上有责,腹中有墨,用爱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田;法学院办公室科员徐秦用心工作,将简单做到极致……
  2014年,学校面向一线推出24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评出了22名“师生满意的好老师”,通过报纸、网站、微视频、微信等平台对以上人物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全方位宣传报道,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校风已成为理工大学人共同的精神追求。
  5月以来,学校新闻网微信公众平台还通过“铿锵学霸”“创客行”“大咖秀”“女生部落”栏目推送近100位大学生学习优秀典型、创业优秀典型、文体特长典型、女生优秀典型,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树立好榜样。电视台微信公众平台也推出了“校园新鲜事”“社团风采”“新片推荐”“理工微视界”等栏目,以微视频的形式推送校园故事、学生典型、活动风采,对学生产生了较有力的视觉冲击。
  谢婕老师的《我们沐浴着爱的阳光——写给辅导员博客》获得首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博客大赛“优秀博文奖”,潘国廷老师的《既要大力弘扬正能量,又要坚决消灭恶能量》获得2013年度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博文奖”,刘东锋老师的《为什么不喜欢学习》获得2014年度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博文奖”……
  这一篇篇充满正能量的优秀博文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大影响。“线上线下的交流互为补充,老师们也都辛苦了!”“坚决支持正能量!”“老师说得很有道理”“老师说得很对,很惭愧!”……看过博文的同学这样评价。
突出特色 打造品牌
  青春在线微信平台推出的“第12届十佳大学生评选活动”“荧光夜跑活动”“高校漂流瓶活动”,线上线下同时开展活动,新颖的形式吸引了众多学子参与;校团委在有关报告会中使用微博墙,把学生留言通过大屏幕投射到台上,实现了线上线下互动育人;部分学院的学工微信平台,吸纳大学生加入其中,开通成绩查询、辅导员交流、学生事务服务项目,注重师生互动,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既是新媒体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提高教育效果、持续产生良好影响的必然要求。学校在建设新媒体过程中,一方面坚持服务导向,为师生提供贴心服务,另一方面注重创新形式,增强知识性、趣味性,吸引师生交流互动。
  学校目前的网站、微信、QQ群等平台,开展了网上事务办理、教学服务、网上留言板、教师答疑坊预约、成绩查询、心理咨询、失物招领等活动,既服务了师生需求,也为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关注学校发展提供了便捷平台。
  今年年初,学校第三届双代会召开,校报微博平台对会议进行全程实况直播,短短一周时间内话题阅读量达到8.6万人(次)。校报微信平台先后推出“秋季专辑”“一句话证明你是山理人”“山理工迟到的告白”“山理工赏花指南”“山理工的简历”等原创作品,部分稿件阅读量突破5万,中国共青团网、中国青年网、淄博电视台等媒体也给予转发报道。校团委微信平台近期成功推出“第四届团支部风采大赛投票活动”“A到Z等于我在山理”“向文明出行现象说不,山理学子在行动”“如梦山理,一叶良辰”等活动,校报微博组织开展的汉字听写大赛、学生食堂招牌菜评选、填字达人等互动活动,大学生参与热情高,开辟了校园话题互动的新渠道。化学工程学院辅导员郭洪涛的QQ说说空间,吸引广大学子参与,总点击量达到100万,其中的《辅导员之歌》系列诗歌原创作品,更是受到大学生喜爱。
  经过不断探索,学校新媒体建设成效凸显,并形成了诸多品牌:在2015年首届山东省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评选中,学校3篇网络文章分获一、二、三等奖,1份工作案例获得一等奖,1部微作品获得二等奖;学校“青春在线”网站自2001年成立以来,首页点击量已经突破3762万次,6次荣膺“全国高校百佳网站”称号,2014年7月获得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颁发的“十年贡献奖”;学校连续四届在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博客评选中获10项大奖,获奖等次和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在山东高校十佳心理健康教育博客评选中,2个博客获得山东高校十佳博客;校报微信公众平台在腾讯公司官方发布的2015年9月全国高校公众号排行榜中,在全国高校8000余家公众号中排名第三名,在南方周末每周发布的全国高校校媒排行榜中,连续位居全省第一名、全国前列……
  借力网络新媒体,思政教育成效显。通过新媒体关心学校的师生越来越多,目前,校团委微信、校报微信粉丝3万多人,青春在线微信等的粉丝也突破了1万人。而充溢在“六位一体”网络平台的正能量、高品位也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回到了学校全方位立体式的网络育人体系,去校外网吧的少了,来校内机房的多了;上网打游戏的少了,关注学校新进展的多了,形成了学生关心学校发展、刻苦学习、奋发有为的新常态。
 
  (中国县域经济报  201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