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稷下讲坛(自然科学)第7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辅导交流会

作者:来源:山东理工大学发布时间:2023-02-23阅读次数:478

 今邀请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张子占研究员、山东省地震局殷海涛研究员、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薛树强研究员、董杰副研究员来我校进行学术访问并作学术报告,届时将与我校有关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加!

报告题目:

1、GNSS形变位移与地表质量负荷变化反演

2、安丘-莒县断裂现今分段运动特征及强震风险的GPS精化研究

3、海底大地基准建立、维持与海洋综合监测

4日本2011年大地震后的海底基准点变形监测及数值模拟研究

——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辅导交流会

报告时间:2023年2月25日(周六)上午8:30-12:00

报告地点:12号教学楼313

 

附件:张子占研究员简介

     殷海涛研究员简介

     薛树强研究员简介

     董杰副研究员简介     

 

                 建筑工程学院

               科学技术处

                               2023223

  

附件

 

张子占研究员简介 

 

张子占,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空间研究中心CSR和经济地质局BEG)博士后。主要从事大地测量与多源遥感资料融合及其在全球变化、地表质量迁移和极端气候水文灾害监测评估中的应用。主持(参与)多项国家重点基础规划项目(973、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及省部级项目。在PNAS、GRL、WRR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被引用近2000次,获省部级奖3项。

卫星重力和GNSS观测技术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精确监测地表质量变化和形变位移,了解地球系统和灾害监测提供了独特的宝贵信息,已成为卫星大地测量学和水文气候学交叉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报告将介绍从GNSS站点时间序列中提取负荷形变信息和反演区域水质量迁移变化的原理及方法,以五大湖、赤道海陆边界等区域为例,对比验证GNSS反演结果和GRACE重力卫星观测结果,探讨分析区域地表质量运移的成因机制。

 

殷海涛研究员简介 

 

殷海涛,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GNSS地壳形变分析和地震监测预报预警研究。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山东省“十五”至 “十三五”防震减灾重点项目,山东省科技发展项目等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获得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20年获得“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安丘-莒县断裂作为一条长期演化、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的断裂带来说,其现阶段具有怎样的构造活动特点?其局部地区的形变演化如何?反映了怎样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未来的地震危险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多年来一直备受国内外地质、地震学家的关注。

通过现有及新布设的密集GPS观测网,获取断裂带近远场高时-空分辨率地壳形变场图像,特别是断裂带不同区段两侧地壳差异运动的现今活动特征,建立地表精细化速度模型,并通过地震活动和大地测量反演约束,定量研究孕震构造的断层闭锁位置和程度,最后综合地质、形变、地震等多学科成果资料,为安丘-莒县断裂更加有效的强震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薛树强研究员简介 

 

薛树强,博士,研究员,从事海底空间理论与海洋时空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基金、“问海计划”等国家级重大科研任务3项,出版中科院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等4部,发表一作SCI/EI论文20多篇,获国家及省部级特等奖6项。

受复杂海洋环境影响,海底大地基准建立、维护和维持面临巨大技术挑战。美国、日本等海洋强国通过20多年的努力,构建了较为完善的GNSS/A观测体系,建立了区域海底大地控制网,实现了海底地壳运动监测,但其相关研究相对于陆地基准的覆盖和精度仍然存在巨大差距。我国在“十三五”期间开展了海底大地基准建设关键技术攻关,在3000深海建立了首个海底基准站,然而,探索低成本海底大地基准观测维护途径,构建完备的海底基准建立与维持理论,仍然是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重点攻关方向之一。本报告总结我国“十三五”海底大地基准体系研究成果,重点瞄准“十四五”海底基准维持与监测应用服务需求,汇报海洋“水下北斗”研究进展情况,重点给出报告人近年来在海底基准维持、海底地壳运动监测以及海洋声场参数反演方向取得最新研究成果。

 

董杰副研究员简介

 

董杰,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地震大地测量学与地球动力学相关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6篇;曾获中国地球物理科技进步一等奖、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担任中国海洋学会海洋测绘专委会委员,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青年人才培育计划”入选者,2022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

/海GPS点的长时序观测数据被广泛应用于大地震的震源机制、同震及震后的变形研究,相较于陆地密集的GPS点,海底基准点非常少,但其对海洋地震和板块运动研究具有重要作用。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Mw 9.0附近海域有6个海底基准点,日本公开了基于GPS/声学海底组合定位技术获得的大地震后近10年的GNSS-A数据,可以得到震后的位移变化,同时,我们利用黏弹性模型的地震位错理论可以计算海底点相应时间段的震后位移。联合大地测量观测和位错理论模拟可以更全面、真实地解释海洋地震的变形机制和物理模型差异性,为海洋基准在海底板块和地震中的应用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责任编辑: